别看这个数目挺吓人的,其实在这个广种薄收的时代,几万亩地也只能养活几千人而已。
有时候钟会站在一望无际的屯田土地上瞭望之时,也会生出一种沧桑无力感来,为了养活这三万人,得付出多大代价啊。
但开荒容易,种田却不容易,如果关陇的局势相当的紧张,魏军随时都可能会打过来,钟会还得将主要的精力和兵力放在应对魏军进攻的上面来,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。
现在钟会面临的问题就是兵力不足,人手不足,无论是布防还是屯田,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,力不从心。
但如果说现在再给钟会调三万人过来,钟会肯定会连连摇头,以沓中现有的存粮,养活三万人都够呛,再给钟会一倍的兵马(不带粮草的那种),那岂不是要了钟会的老命。
这似乎陷入到了一个死循环之中,沓中这边缺兵少人,无论防御还是屯田,都严重的人手不足,但如果此时再调兵过来,却又无法接受,来再多的人也养活不了。
这看似矛盾的背后,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缺粮,种田是需要周期的,不是说今天种下了,明天就能收获,屯田只能是长久之计,解决不了燃眉之急。
想要解决这个问题,还得循序渐进,慢慢推行有效的屯田方法,提高粮食产量才行。
但蜀军能等,魏军等得了吗?关陇那边的魏军经过了三年的筹备,伐蜀时机已成,邓艾是不会给钟会慢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的。
魏军此次伐蜀,分为东西两个集团军群,东路由**团的三个营:越骑营、先登营和陷阵营组成,分别从褒斜道、傥骆道和子午道进军,统一由邓艾来指挥。
西路则是由**团的锐骑营和左卫营组成,分别从狄道和祁山道进军,分别由副都督马隆和副都督牵弘统率,分别进攻阴平郡和武都郡。
由于路程较远,马隆是各支兵马中最先出发的,他从长安一路向西,抵达了陇西郡襄武,并和先期已经抵达陇西的队伍相会合,接着便进军牛头山,准备向沓中发起进攻。
比起子午谷斜谷这些谷道来,狄道相对来说比较好走一些,毕竟这里的山势虽然十分高峻,但峡谷可没有子午谷斜谷那样幽深,更没有栈道这样只能在山体上开凿出来的道路,狄道基本上是沿着山谷蜿蜒而行的,总得来说还是可以通行的。
前些年姜维屡次北伐,就曾多次兵出狄道,邓艾为了准备这次的伐蜀行动,也曾派人多次从狄道潜入到阴平去勘察地理,绘制了详细的地图,对阴平武都一带的地形情况掌握得也比较详尽。
现在锐骑营和左卫营司马以上的军官,基本上都是人手一份地图,马隆的指挥部内,还特制有地形沙盘,可以立体地展示阴平武都一带的地形地貌。
提到地图,自然不能不提裴秀,正是这位当代最为卓越的地图专家提出了全新的制图六法,才让地图的绘制更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地理地貌,为军事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。
由于人的目力是有限的,那怕是站得再高,所能看到的区域也不过几十里的范围,而在更远的距离上想要进行战斗,为将者就必须要学会如何绘制地图如何识别地图,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军事行动的准确性。
否则的话,前进中的军队对前途一无所知,这仗还怎么打,地图不仅是为将者的眼睛,更是维持整个进攻或防御方案的基础,一旦失去了地图的支持,任何人都会变成瞎子,盲人摸象,不知所为。
在抵达陇西之前,马隆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他不光对沓军的地理情况了如指掌,就连魏军在沓中的布防情况也是熟记于胸的。
这当然离不开渗透到阴平的魏军间谍的努力,正是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将情报及时地传了回来,给魏军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信息,他们的这些情报,就如同是海上的灯塔,为夜行的船只提供航向和坐标。
而此刻的魏军,就如同是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只,如果没有灯塔的指引,他们是很容易迷航的。
正是因为了地图和比较准确的情报,才会让马隆的布阵有的放矢,从容应对。
钟会在狄道口设下营寨,凭险欲对魏军进行拦截,这显然没有出乎邓艾的意料,在马隆临行之前,邓艾就曾安排好了锐骑营的行军路线,如果蜀军在狄道口进行拦截的话,那么魏军则会放弃从狄道口直接向沓中进军的计划,转而兵分两路,一路前往甘松,一路前往羌道,对沓中之敌进行迂回包抄。
蜀军在沓中集中了兵力两万五千人,而且这批人马之中,可没有什么新补充来的新兵,全部是由司马军的旧部组成的。
尽管说在中原大战之中,司马军被魏军给打得是一败涂地,落花流水,但能活着跟随司马伦入蜀的军队,至少也是百战余生的士卒,至少在战斗经验和战斗意志方面,要比其他的军队强上一些的,此次伐蜀作战,不可以等闲视之。
锐骑营虽然有着一万五千骑兵,但总的兵力上来说,是少于蜀军一万人的,尽管说骑兵和步兵对战,是具有些优势的,但蜀地地形复杂,它不比关陇平原,可以纵横驰骋,魏军进入阴平之后,自然对沓中一带的地形不太熟悉,所以那怕锐骑营的骑兵占据着一些优势,也会被无形之中给抵消掉。
而且根据最新的情报显示,钟会在沓中北面和东西两面的险要之处都扎驻有兵力,而且兵力也不算薄弱,显然钟会也是用兵大将,他们和魏军几番交手之后,深知魏军骑兵的厉害。
钟会认为,万一这次魏军派遣一支骑兵来进攻汉中的,而沓中只有营地,没有城池,很是难以魏军的攻击的。
所以想要拒敌于国门之外,钟会就必须要另外想办法才行。